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潘菽先生小传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潘菽先生原名潘有年,出外读书曾用名潘淑,留学回国前改为现名潘菽,字水叔(水菽)。1897713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县陆平村。先是在宜兴读高小和中学,后就读于杭州蚕桑学校。而后又经周折,考取了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7年中学毕业后,报考北京大学的哲学系,跳过两年的预科直接考进了本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改称系),在蔡元培校长领导的这所学校里,民主和科学不断浸润着渴求进步的青年学子。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教授们引领的新思潮下,潘菽先生紧跟时代进步潮流,不断给兄弟们寄去他喜欢的《新青年》、《新潮》等书报杂志,希望他们也参加到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22岁的潘菽和同学们一起,高举着爱国标语,在天安门前示威,结果成为32名被捕学生之一。潘菽有兄弟5人,姊妹4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潘梓年、四弟潘美年、堂弟潘汉年的新思想启蒙,最早都来源于潘有年(潘菽)。
潘菽先生北大毕业时考取了官费留学。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决定去美国学教育。到美国后先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一学期后转入印第安纳大学,1923年获印第安纳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秋回国后即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这所大学不久改称江苏大学,后又改名为中央大学。潘菽先生此后一直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任教,并两度任该系系主任。1949年后,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潘菽先生先后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和校长,并兼心理学系主任。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潘菽先生被聘为生物学部委员。同年,中国心理学会重建后当选为理事长。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合并,正式成立了心理研究所,潘菽先生任心理研究所所长,此后一直在该研究所工作,并一直担任所长和理事长这两个职务。
潘菽先生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心理学概论》、《社会的心理基础》、《教育心理学》、《人类的智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潘菽心理学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分卷》等等几十部著作,发表的心理学论文以及教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也达200余篇。在十年动乱中,心理学被判为“伪科学”,心理研究所被“砸烂”,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被取消,许多心理学者被迫改行,我国心理学面临灭顶之灾。潘菽本人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但他坚信心理学必将得到新生,前途是光明的。在这种科学信念的支持下,在被批斗和劳动的空隙时间,以写交待材料为掩护,坚持《心理学简札》的写作,最终完成了五六十万字的书稿。改革开放后,潘菽先生写道:“感觉到六十多年的时间中只可算是摸索到了所要探寻的心理学的门路,也可以说是入了门而接近登堂了,而所要入的室则还遥遥在望。但岁月催人,有志未竟,而人已深入老境。虽说还有余勇可鼓,但来日毕竟无多,瞻望心理学的远大前程,不得不寄殷切厚望于来者!”
潘菽先生担任南京大学校长时,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其学校管理受到教育部乃至大学里的苏联专家的许多干扰。这些专家在中国的各部门生搬硬套苏联的模式。在这些“专家”指挥下,南京大学理学院心理系先是停止招生,后又归并到生物系,最后像甩包袱一样给了中国科学院。身为校长兼心理系主任的潘菽先生心犹不甘,在1957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一个“对教育部的几点批评”的书面发言(刊于75日《人民日报》),批评了教育部机械地、盲目地学习苏联,把南京大学心理系撤了,使一门学科的教育受到了挫折。
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又鉴于中国的特定社会条件,六七十年来他在心理学上走过的道路,正像他自己所说,“并不是现成的康庄大道,而仿佛是山间之蹊径,颇为崎岖曲折,有时还要披荆斩棘。”晚年,他在一篇题为《我的心理学历程》的回顾中,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傍、十年自强、十年播扬。潘菽是与中国现代心理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上所走过的道路可谓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奋斗精神也堪称中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劈波前进的一个典范。潘菽先生这种高度的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国心理学界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界的圣人”和“一面旗帜。正当他辛勤研究不断取得成果时,他因患脑溢血病故,也结束了自己艰难而曲折的心理学界历程,时年91岁。
潘菽先生除了从事心理学研究外,一直非常关心政治。早在五四运动那一年,他受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的感召,也受到来华讲学的杜威的影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对美国社会的切身感受更使他认识到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南京面临沦陷的危险。潘菽先生随中央大学内迁到重庆。抗战期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重庆时期,潘菽通过大哥潘梓年的关系,结识了周恩来等人,经常参加各种抗日纪念会、座谈会。
潘菽人生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发起创立九三学社。当时在重庆,他与五四运动的带头人许德珩来往甚密,二人畅谈国事、议论时政,后来随着各自朋友的加入渐渐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二人决定以五四运动的精神为宗旨,将这种定期的座谈会取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3日正式签字。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胜利,更加广泛地团结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争取民主和科学的斗争中来,在一次会议上,潘菽首先提议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为九三学社得到了大家响应,潘菽成为了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194654日举行成立大会,宣告九三学社的成立。之所以取学社这个名称,是因为潘菽先生考虑到“九三”原来团结的主要是知识分子,这些人特别尊重学术民主和科学精神,起名“九三学社”这个具有学术团体色彩的名称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参加进来。沿袭当年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传统,194654日,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上通过的成立宣言直言“本社同仁,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这样,九三学社始终高举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潘菽先生不仅自己将毕生精力献身于心理学研究,而且言传身教,鼓励子女继续追求科学与真理。受潘菽先生影响,潘菽先生儿子潘宁堡和儿媳陈绍英也都加入了九三学社。据从事天文学研究的潘宁堡先生回忆,即使在最艰难的文革期间,他为了探索红移的新的物理机制,几乎天天去府右街北京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潘菽先生知道后告诉儿子:“你研究的问题很难,你不仅要有执著的精神还要有失败的准备”。到了1980年,在中科院天文所工作的潘宁堡在研究中发现: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理有可能是错误的。潘菽先生说:“这个问题就更大了,你必须先检查自己有没有想错,你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并准备着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和困难。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时代变了,像你们天文学历史上为科学真理而送命的布鲁诺事例,今后再不会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实的利益只会更受损,要有不为名利而献身科学的抱负。我会全力支持你一心搞研究的”。
潘菽先生从小教育子女,不畏专家名人,不要追求名利,勇于追求真理。潘菽先生用自己毕生的行动来践行了自己创办的九三学社科学与民主的伟大理想。

 

后记:潘菽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宜兴,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潘菽先生也是我们九三学社的一位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1958年以来一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因为家父与潘菽先生儿子潘宁堡和儿媳陈绍英是同学与好友,笔者在前年夏季与家父一起专程去北京潘菽先生的故居拜访了潘宁堡先生和陈绍英女士,他们夫妇俩人也是九三学社社员,听他们介绍了大量关于潘菽先生的生平事迹,参观了潘菽先生留下的大量图书和手稿,回来后根据他们赠送的有关潘菽先生的纪念文章和资料,再结合网络查询资料,写下以上小文,以表达对我们九三学社创始人潘菽先生的敬仰和纪念。文中引用了潘宁堡,陈绍英给笔者的资料以及百度百科的部分资料,谨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