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奎水:赤诚医者心 毕生志不移
阳光明媚的清晨,一位白大褂笔挺的耄耋老者驻足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手外科医院)大门前,在刚刚挂上的“三级甲等骨科医院”闪亮铜牌前凝视许久,随后脚步坚定地步入了骨科专家门诊诊室。这位对医院充满深厚情感的白发老者,就是这家医院的开创者——寿奎水。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如今的无锡九院。
从当年的河埒乡镇医院,一个一级医院的手外伤治疗中心,数年之间发展到闻名全国的六大手外伤治疗中心之一,4年之后又自筹资金正式成立手外科医院,到如今的江苏省首家三甲骨科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手外科医院创始人的寿奎水院长,回首医院快速发展的这一路,怎能不感慨万千!
悄悄埋下不安分的种子
寿奎水出生于浙江诸暨。1962年,从青岛医学院毕业后,他留在了山东,在当时的济宁人民医院(山东省立二院)从事外科工作。由于该医院前身为德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以管理严格著称,从业伊始寿奎水就在那里浸润了自律从医的良好氛围。“文革”期间,老的医生靠边,当时正值年轻的寿医生,手术机会增多,于是,他得到了锻炼,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1975年,他和无锡籍的爱人一起回到无锡发展,进入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工作,此时他已经37岁。当时的无锡一院大外科还没有分科,再加上医疗条件与他原先工作的医院相比有些落差,这让寿奎水萌生了一些想法。他爱人被分配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把眼科逐渐做大,成为了省重点学科。看着爱人的成就,他不断地自问:“我是不是也得干点事情出来?”
有了念想,他就开始琢磨,在自己的专科领域寻找突破的方向。白天正常工作,业余时间他就和同事们聚在一起探讨外科医学发展。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果不其然,他与同事就发现显微外科在无锡当时尚未单独成科,而且他们预判,这肯定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之一,但迫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体制和环境,一时还无法突破束缚,只能按部就班。只不过,一颗不安分的种子已经在内心悄悄埋下。
开弓没有回头箭
1984年,寿奎水去香港探亲,这两个月,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据寿奎水回忆,这一期间,他走访了好多香港医院,受到很大的触动。在那里,医务人员说话总是细声慢语,患者的诊疗过程井然秩序……“这才是我向往的、想要的医生工作的模样。”
回到无锡后,寿奎水没有第一时间回到单位上班,而是将自己关在家里,反复思考未来的人生该何去何从,因为他那时已经46岁了。思来想去,他最终作出了离开单位出来创建专科的决定。
当时,他所在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因为建设场地需要,暂时将医院的骨科病区放在了河埒医院里。为了给寿奎水施加压力,让他抓紧时间回去上班,医院准备将暂时设置在河埒医院的骨科撤回。让第一人民医院始料未及的是,没想到病人不肯离开河埒医院。看着患者如此坚信自己,寿奎水意识到自己该如何选择了。
1985年1月12日傍晚下班后,寿奎水快速起草了一封辞职信,待另外4名同事签名后,当晚交给了单位。一时间,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5名医务人员集体辞职的事件,在锡城医疗圈内炸开了锅。
开弓没有回头箭。1月14日,附属于无锡河埒医院的“无锡市手外伤治疗中心”正式宣告成立,并在15日的《无锡日报》刊出了消息报道。
草窠里飞出了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从市里的大医院到乡镇医院,并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专科,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可以理解。
一段时间内,寿奎水和他的几位同事成为全市医疗圈关注的焦点。“我那时候做事情如履薄冰啊,每一步都很小心,因为很多人都在关注观望。”寿院长回忆。
然而,他的选择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充分的依据。“在看病的过程中,我发现手外伤的病人越来越多,当时的处置却过分简单。1984年,我做了个社会调查,一年内全市大约有超过4000例的手外伤病人,却没有一个手外科专科医生来治疗,更没有一张手外科的床位收治他们。”从医学角度看,是因为此类的病人增多没有得到专业的救治,是一大失误;而从市场环境来看,手外伤病人增多的背后却是当年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异军突起。大量的传统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的劳作工人,而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背后却忽略了安全生产,导致工人的双手在操作过程中被机器压伤、碾伤的案例越来越多。
“起初,河埒医院医疗的条件很简陋,手术室没有空调,没有无影灯,只有一个汽车大灯,哪里需要手术就照到哪里。我们5个人除了日常的工作,一直在思考如何更高效治疗手外伤病人和开展高难度的断指再植等手术。于是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做动物实验,将大白鼠尾动脉切断再吻合,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再切再吻合,这个原理其实和断指再植是一样的。”
事实证明,寿奎水的选择没有错。“虽然条件苦,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1985年3月,一个工人的断指在河埒医院再植成功,无锡的手外伤治疗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名工人送来的时候食指完全断离,寿奎水团队在与患者沟通后,决定进行断指再植手术。“我们当时只有一台价值2500元的简陋的手术显微镜,由于初次断指再植,手术进行了4个多小时,术后我们医生亲自护理,终于在10天后宣告手术成功,断指存活。”回忆起当年的第一个成功病例,这位80多岁的老人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就是在这样一份初心的坚持下,当年的3月14日,《无锡日报》刊出了无锡市第一例断指再植获得成功的报道,此消息立即引爆了医疗圈,在无锡家喻户晓。从此,河埒医院可以自发工资,不需要政府补贴了。不仅如此,河埒医院打破了医务人员零奖金的历史。次年,市卫生局又分配了3个大学生,寿奎水带领着团队往更高的医学山峰攀登,终于在1986年4月实现了一例离体56小时断指再活的病例,享誉全国。
“那是中午11点多发生的事故,一个4岁女孩双手在搅拌机内受伤,从乡镇医院转到市二院再转到河埒医院手外伤治疗中心已经是下午3点多,伤者来的时候手上全是污泥,十个手指只有两个手指有条件再植,其它手指早已被碾压成碎片了。由于伤后未作处理,疼痛和出血让孩子已经休克,因此,不能长时间麻醉,不能做再植手术,只能在较短时间的全身麻醉下,快速清创包扎……”于是,寿奎水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再施行断指再植,而将断指先存放在冰箱里。第二天、第三天等患儿情况好转,再行断指再植手术。
第一例离体56小时断指再植获得成功的案例,创出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就这样,无锡市医疗界第一个市政府“腾飞奖”落在了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寿奎水身上,政府奖励的一万元奖金,几位开创者无偿献给了医院,全部投入增添医疗设备。
“草窠里飞出了金凤凰。”老人家笑着说。
由于病人的持续增多,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寿奎水等筹集资金于1989年正式创建了无锡市手外科医院。这也是国内外第一家手外科专科医院。1990年在无锡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性的手外科学术会议,两院院士、国内专家等近500人齐聚无锡,无锡市手外科医院以多起成功病例闻名全国。“医院组建后,有了团队、人才等,规模和基础也具备了,学术、临床等各项发展都非常顺利。很多人觉得院长的光环很夺目,但是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手术医生,做好每一台手术就是我最大的任务。”寿奎水回忆说。
十年种杏已成林
以技术为本,以管理为基,内外兼修“大法”也后继有人。现任无锡九院党委书记芮永军30多年前还是苏州医学院实习组长,由于表现出色而被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看中,当时的手外科医院正在四处“招兵买马”,寿奎水愣是硬生生把这一人才“抢了过来”。
当时,全市医院还未有培养研究生的先例,求贤若渴又高瞻远瞩的寿院长极力主张要培养一批有技术有想法的研究生。小小的乡级医院开创了这一先河,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培养出5名研究生,芮永军就是其中的一位。芮永军不负寿院长的期望,通过自身努力,不仅成功进入上海医科大学读研还直接读到了博士毕业。1999年,芮永军学成归来,即被委以重任,担任手外科医院的副院长,两年后,他接过寿院长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无锡卫生系统第一位博士院长。
“成为博士,做了院长,但刀不能放!这是领军人物的旗帜,更是医院吃饭的本事!”芮永军始终不忘寿院长的殷殷嘱托。如今的无锡九院也在他矢志不渝地带领下,于全省率先架构“八位一体”大骨科诊疗格局,专科与综合建设并驾齐驱,“创伤、卒中、胸痛”三大中心共同保驾发展,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守护百姓健康!
十年种杏已成林。1993年,到达退休年龄的寿奎水又被医院返聘,担任名誉院长,后来因工作需要又出任手外科大主任、副院长、骨科主任等等,直到2013年8月因身体原因,他不得不“功成身退”,但至今仍在医院每周坐诊,发挥光热。
多年来寿奎水始终坚持在一线,没日没夜守在重症患者身边,他常说职业生涯中最令他骄傲的不是院长头衔,而是:从医60年来从未发生过一例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