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关于发展高端工业软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1-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演进,“软件定义”正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城市竞争力的硬实力。2009年以来,国家启动软件名城创建。截止2021年12月,已有14个城市先后获评国家级软件名城。随着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智造”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端工业软件的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顶层整体规划缺失导致“各自为政”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上缺乏行业统一的工业软件标准,软件研发企业缺乏有组织的联动,仅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所获悉的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只着眼于解决局部问题,或仅遵从各自企业标准或者是不同行业的国际标准,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尚未形成需求与供给快速迭代的机制自研工业软件,导致不同厂商的软件产品的兼容性不够,信息交互成本很高,阻滞了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国产工业软件接受程度低,在进口软件功能、服务等方面明显占优的挤压下发展缓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工程师沦为国外厂商优化软件的测试员,促成了国外软件日益成熟,而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尚处在起步阶段,纯软件企业很难开发出符合制造业需求的产品,而制造业自身想开发工业软件,由于缺乏软件研发和信息化人才,也难度很大。这导致很多企业对国产工业软件的使用还存在顾虑,习惯使用成熟度较高的国外软件,有的企业即便购买了国内软件也经常“束之高阁”,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工业软件的竞争性和未来的潜力,也不愿意投入成本进行智能化改造或应用工业软件。

二是基础核心技术缺乏导致“缺芯少魂”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业基础薄弱带来的“累积效应”。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工业软件的研发相较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再加上国外成熟软件的引入成本不高,我国工业软件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在产品研发领域,国产软件工业机理模型还无法支撑和满足高端复杂场景需求。以船舶工业软件为例,我国在核心理论、底层算法、程序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存在弱化和缺失的问题,高端设计软件研发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整体来看,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呈现“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商业软件公司的并购扩张,进一步形成了软件市场的垄断态势,我国基础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日益明显。

三是产业生态制度缺位导致“重硬轻软”局面严峻。近年来,在工业软件研发方面,我们普遍重视“看得见”的硬件投入,忽视“看不见”的软件研究设计生态的构建。如,在工业软件的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方面,缺乏持续性的能够促进产业链形成的法规政策支持,导致自主软件产品数量少、竞争力弱,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制度还不健全,尤其是在工业软件试错的包容、盗版软件的打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恶化了国产软件产业发展的生存环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成熟商业软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良好的生态产业链,几乎垄断了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这种用户路径依赖,转换成本巨大构成的锁定效应进一步制约了我国自主工业软件良好产业生态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依托我国航天、深海、超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高能级平台,靶向发力,切实加强优势技术的基础性工业软件研发设计攻关,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E)等研发设计类软件,以及与工业软件紧密相关的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高端机器人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着力突破高端工业软件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王牌产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以用户应用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出、研发和产业化。以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为例,该所专注于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软件的替代,专精特新的研发和集成,解决符合使用习惯的集成(与国外软件互换,在替换中实现替代)问题,开展应用推广,于21年发布了五款完全自主的船舶CAE工业软件,不仅在各类舰船进行安装和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兵器、机械、核工业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动了船舶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进程;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两机制造的工业软件开发为例,国外软件尽管功能稳定,但是极少考虑我国国产设备和国产制造工艺要求,为此研究院自主开发自适应叶片加工软件,极大的补充了现有市场上软件功能的不足,在航发零部件的制造中形成“专用”解决方案,国际知名机床厂商也被吸引过来。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614所)面向复杂产品建立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IT框架,开发与应用了多学科联合仿真平台等多个工业软件,形成了多个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无锡飞谱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创新的电磁计算技术的专业EDA和CAE软件,帮助工程师快速解决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设计、高速电子封装、天线设计、电磁兼容等研发设计。

 二是强化支持保障力度,提升工业软件研发成效的根植性。强化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不同阶段工业软件的扶持引导政策,通过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产品。如,类似锂电池检测等新兴技术,要抓住软件技术的“空窗期”,加大研发早期的扶持力度,助力我国在形成新能源领域的领先技术;再如,我国航空部件、深海探测技术等这些方面的CAM工业软件处在国际领先水平,要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推进市场化应用,促进高端工业软件应用场景的落地;还有,工业物联网方面,引导研究院所进一步加大与市场占有率高的设备电器厂商深度合作,促进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相关工业软件有机结合。强化机制保障,切实加大法律、金融、教育等方面的规范性保障。如,细化软件领域知识产权执法流程与规范,加大“试错”包容力度,为工业软件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如,支持国产工业软件走进大学、走进教室、走进教材;再如,充分发挥国调基金作用,加强专业基金、头部基金等资本加持,构建强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三是强化公共平台服务,提升工业软件落地应用的竞争力。搭建工业软件开源平台,推进工业跨平台的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推进国产CAD、CAE、CAM等基础支撑软件集成与企业设计仿真制造一体化,重点是开展设计仿真分析CAX一体化软件的共性技术研究与行业应用示范,包括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 MES)、企业资源管理(ERP)、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逻辑编程(DCS/PLC)等生产制造类软件,推动工业软件产品相互兼容、嵌入调用、优化流程、赋能产业。加强运维技术领域的研发设计,为企业提供软硬件适配、测试、开发、设计等全方位整合类服务性解决方案,实现传感智能化的普及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运维,重点推进MRO(维护、维修、运营)类工业软件的建设,强化软件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促进软件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关键信息,发挥软件驱动数字经济、优化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以中船重工奥蓝托无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通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在船舶工业软件APP的谱系化集成技术、虚实结合的智能化试验验证技术和一体化协同研发平台技术等方面提供大量解决方案,取得了行业瞩目的成就;瀚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工厂物联网集成及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工业APP,包含MES、EMS、APM、WMS、SCM等一整套数字工厂体系。无锡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雪浪OS工业数据智能系统,帮助制造业管理数据,通过工业知识自动化平台,在国内首创为制造业提供普惠的数字化工业知识机理服务,服务于高端装备、流程化工、煤炭能源、离散通用等行业。

四是强化生态体系布局,提升工业软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工业软件模式、体系和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和高校共建软件研发应用中心,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先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校企合作开发项目,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工业软件产业链,各级政府要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成立软件企业,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对软件产业链重点企业,实行精准化服务和针对性扶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鼓励工业制造企业独立成立软件企业,据悉,中船集团成立了海舟公司,航天集团成立了神软公司,宝钢集团成立了宝信软件,徐工集团成立了徐工信息,西门子公司也在向软件服务型企业转型。构建工业软件“人才团队”供应新体系,各级政府要关注工业软件开发团队中多层次、多背景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一个企业中若只有一到两个高级人才,而没有相应的中、初级软件开发人才,就很难形成高效的研发团队,且会造成高级人才能力得不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对于工业软件行业亟需的人才应当多一些普惠性人才政策,同时,加大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工程等基础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弥补专业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算法人才缺失。(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