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 壶润茶香--中国大运河文化蕴育宜兴茶与紫砂艺术之美
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活态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余年历史,横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6个省,全长近3200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人水和谐,水韵江苏”已经成为江苏文化中的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江苏是水的江苏。苏南拥有着浩渺之太湖,绵延之运河,壮阔之长江,水网纵横中的坦荡,江南小桥下的静流,水之万种风情,酝酿出苏南人聪慧灵动,温润坚毅,大气有为的精神风貌。
宜兴地处苏南腹地,古称“荆溪”“阳羡”,此地山灵水秀,人杰地灵。七千年前,宜兴的先民们就在这里淘土制陶,代代相传,成就了宜兴“世界陶都”的美誉。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渐成为江苏地区的风俗。《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西汉时期,连绵起伏的山峦里就种植了茶树。唐朝时,宜兴阳羡茶因陆羽举荐而成为贡茶,宜兴成为宫廷贡茶的生产中心之一。阳羡贡茶随着大运河之舟而奉贡北上,呈现出“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的茶事盛景。宋朝时,因贡茶所需,茶叶生产中心由江浙转至闽北,宜兴茶由传统饼茶向散叶茶、芽茶方向转变。元朝时,朝廷在浙江长兴设立“磨茶所”专门生产贡茶,如“金字末茶”。磨茶所进贡的“金字末茶”与散茶、饼茶一样,都是用甑蒸青的不发酵茶叶,但将茶叶磨成碎末,无需压制成型。明朝时,茶政变化及对外贸易的开展,推动了芽茶类大发展,江苏再次成为全国茶业中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以“重劳民力”为由,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使盛行了千年之久的团饼茶彻底被芽茶所取代。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壶兴盛,饮茶方式由主流的宋时点茶法变化为瀹茶法,以沏泡芽叶为主,紫砂壶不仅能发茶之真味,还成为文人雅士审美的对象,以壶寄托情志,成为独具特色的江苏茶器。
茶与紫砂无不与水相缘。宜兴能以阳羡茶和紫砂壶而名闻天下,无不得益于水。浩渺之太湖与大运河蕴育阳羡茶与紫砂壶之美。万顷碧波太湖水,千载悠悠古运河,水浇灌着万物,水孕育着文明。太湖之水,烟波千里,衔浙通皖,包孕吴越,北接扬子,南连钱塘,东濒黄海,西倚天目,襟黄浦而带京杭。碧水汤汤,三万六千顷气吞吴越,雾峦叠叠,七十二黛峰翠染江南。形成于数亿年前的太湖西岸丁蜀黄龙山紫砂矿,富含铁质,可塑性强,艺匠巧工,抟制成茗壶,经千度火烧,质感温润若玉,色彩悦目。一抔“五色土”炼化成“紫玉金砂”。
紫砂茗壶,文人雅士常清供于书房案头,生人闲远之思。而集众智于一壶,且能名扬天下,又不能不感恩于古运河之交通。“江南最好焙茶天,阳羡旗枪谷雨前,买得蜀山窑器好,为郎亲试惠山泉”,这是清代诗人秦瀛《梁溪竹枝词三十首》中的词句。清时宜兴陶业发展迅速,陶器以陆运及水运的方式流通各地。在水运中,宜兴通过与无锡江尖嘴蒋仁茂、蒋义茂兄弟俩开设的陶器行进行中转销售或直接销售给来自各地的陶瓷商贩。外地商贩,有的几代緜延,在宜兴备有船只,直接从窑场购买陶瓷制品,以船运通过大运河水陆相接流通到全国各地。后更有远销欧洲、东亚者,宜兴紫砂壶被异域人士赞誉为“红色瓷器”,启迪外邦陶瓷文化创新。
我常年生活在运河边,每日都可以听到行船与水浪的击打声,看见一条条船儿驶向远方。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承载沟通的不仅仅是有形之物,还有无形之思。作为独特的河流文明谱系,运河文明的精华集中于沿河两岸之城市,又以城市为中心枢纽而延伸到中国文明肌体的末梢与细部。运河联系着人与人的沟通,运河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变化,人们所在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又促进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的演化。运河城市既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在岁月沧桑中逐渐演化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
作为文化研究者,我庆贺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27处河道、58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她贯通南北,连缀了沿线30多座城市,扬州的繁荣,沧州的雄浑,拱宸桥的车马,洪泽湖的涛声,运河钞关的繁忙,古纤道的印痕……都一一刻画在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上。
“中国陶都,陶醉中国”,素以“陶都”“茶洲”著称的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如“宜兴阳羡茶制作技艺”(市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陶器烧制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国家级)、“宜兴龙窑烧制技艺”(省级)等均以活态方式在当代继续传承创新。每一件用心创作的艺术品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走进“陶都”宜兴,便会因宜兴的这份美而陶醉。
我从紫砂技艺传承发展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脉动,明时宜兴时大彬,清时宜兴陈鸣远、溧阳县令陈曼生、宁波玉成窑梅调鼎,近代宜兴顾景舟、蒋蓉,等等,都是紫砂艺苑之技艺文化集大成者,无不得益于江南之水文化。他们或与江南地域中的文人雅士交游,或与能工巧匠合作,或与商贾人士往来,思想的碰撞,技艺的锤炼,成就了璀璨的紫砂人生。紫砂器物凝结着文人雅士设计、匠人精妙抟制、商贾订制寄情,还有宜兴的茶与泉,太湖的风土,流淌的运河……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如今的紫砂艺术之美。
在江南的诸多风物之中,我怎能不对宜兴茶与紫砂情有独钟?清代名士汪森曾在一紫砂茗壶上铭刻:“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人们饮茶用器追求真茶,原矿,饮者内心还有更高的道德追求,以原矿紫砂沏泡有机真茶,温润心灵,可达心灵恬静,心神安宁。游圣徐霞客曾携紫砂名家陈用卿壶游历天下,茶圣陆羽以阳羡茶试惠山泉,人生动静之间,一壶茶汤可引人入圣。试想,在青山碧水之间,在静谧清雅园林之中,用美器品上一杯真茶,这样的生活谁不渴望呢?
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审议通过的首个国际茶日。国际茶日的确定,将有利推动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交融互鉴和茶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一天是全世界爱茶人共同的节日,人们在品味茶汤中体会中华茶文化的魅力,感悟到“正清和雅,廉美和敬”的中国茶道精神。
“一壶了却千般累,月白风清万里同”,愿世人都能感受到宜兴茶与紫砂之美,愿温润如玉的紫砂,清香雅致的茶,成就世界和谐之美。
胡付照